2014/01/17
心绞痛-诊断标准
心绞痛(anginapeetoris)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J虹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分为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目前已趋向将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统称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
【病因与发病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影响心肌的血供,当冠状动脉主支管腔轻度狭窄(狭窄≤50%)时,心肌血供可无影响;当管腔重度狭窄(狭窄>75%)时,心肌氧耗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冠状动脉血供不能满足心肌代谢增加的需要时,则患者出现心肌缺血或心绞痛症状。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基础上伴有心肌氧耗量增加,是引起劳力性心绞痛最为常见的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的差别主要在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内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表面上有血小板聚集及(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缺血性心绞痛,虽然也可因劳力负荷诱发但劳力负荷中止后胸痛并不能缓解。
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短暂性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局部酸中毒或血钾浓度增高,可激发腺苷、缓激肽、组织胺或5-羟色胺类物质的释放。刺激心脏内无鞘交感神经终板,冲动经心脏神经丛传至T1~T2交感神经节相应的脊髓段,再通过丘脑传人到大脑皮层而产生痛觉。至于放射至臂、颈及腹部的牵涉痛,可能系次级神经元的共同通路所引起。过度的冲动可刺激次级神经元的共同通路,传到臂神经丛、颈神经根等而产生相应部位的疼痛。
【临床表现】
1.稳定型心绞痛症状 心绞痛以发作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疼痛的特点为:
(1)部位:胸前或胸骨后为典型的疼痛部位,可累及整个前胸部,界限常很模糊。疼痛可放射至左臂或沿左臂内侧尺骨下传至小指或无名指。
(2)性质;疼痛常较模糊,可为压迫、憋气、胸闷和胸部紧束感,亦可为烧灼样,甚至可有窒息或濒死感,但非刀扎或针刺或触电样疼痛。
(3)疼痛持续时间和频率:疼痛可持续30秒~15分钟,静息2~5分钟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几分钟缓解。疼痛频率可从每几周发作一次到每天发作多次。
(4)诱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心动过速等均可诱发。
(5)缓解方法:去除诱因,休息,硝酸甘油舌下含化或咀嚼多在1~2分钟内见效,一般不超过5分钟。
2.稳定型心绞痛体征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下列体征:①焦虑不安,面色苍白,大汗,血压增高,心率增快;②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可闻及第三心音和第四心音。③伴有乳头肌急性缺血,可出现暂时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于心尖部偏内侧闻及收缩期喀喇音和(或)收缩中、晚期杂音。
3.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与稳定型心绞痛相似,但具有以下特点之一:①原为稳定型心绞痛,在1个月内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时限延长,诱发因素变化,硝酸类药物缓解作用减弱。②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并因较轻的负荷所诱发。③休息状态下发作必绞痛或较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发作时表现有ST段抬高的变异型心绞痛也属此列。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发作特点和体征,含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结合年龄和存在缺血性心脏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一般即可建立诊断。发作不典型者,诊断要依靠观察硝酸甘油的疗效和发作时心电图的改变。如仍不能确诊,可考虑做心电图负荷试验或冠状动脉造影。须与急性心肌梗死、其他疾病引起心绞痛如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状动脉炎、肥厚型心肌病等病引起的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食管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