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17
风湿性心脏病-检验诊断
链球菌感染证据在风湿热诊断中非常重要,在过去和新近修订的Jones标准中,均强调链球菌感染证据是诊断风湿热的先决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其他病因可能出现类似风湿热临床表现可能造成的误诊和漏诊,故在确立风湿热的诊断前必须寻找这方面的依据。风湿性心瓣膜病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体征和超声心动图结果,特异性免疫指标如抗心肌抗体吸附试验、PCA等阳性高度提示风湿性心脏病的存在。此外,一些能敏感地反映风湿活动性的实验室指标可以帮助临床评估病情、指导治疗、判断预后,以及协助临床判断不典型的风湿活动。
【一般检验项目】
1.血常规 风湿热患者白细胞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高,常有轻度或中度贫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但并不在短期内出现进行性贫血。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增高对诊断风湿热的意义不大,只能反映炎症存在。
2.血沉
(1)检测方法:目前,应用于临床的血沉检测方法有三种:魏氏法、动态血沉分析仪法和光学毛细管停流动力学法。
(2)正常参考范围:男0~15mm/h,女0~20mm/h(魏氏法)。
(3)临床诊断与评价:血沉加速是风湿活动的重要表现,特别在无发热或低热的病例中更是如此。血沉正常者多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已接受过抗风湿治疗。血沉是非特异性检验指标,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急性炎症、风湿和结核的活动期、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贫血和肿瘤等血沉均会加快。血沉测定影响因素较多,有生理因素如饮食、剧烈运动、妊娠等;有标本因素,血液标本的采集和抗凝剂比例不当;测定时各种物理因素的影响等。为了报告单位的统一,血沉仍然以魏氏法单位报告,动态血沉分析仪法和光学毛细管停流动力学法都应该换算成魏氏法报告。
3.粘蛋白测定
(1)检测方法:磷钨酸沉淀酚试剂法。
(2)标本:血清。
(3)参考值范围:710~870mg/L。
(4)临床诊断价值与评价:粘蛋白(mucoprotein,mucin)是由上皮细胞产生、分泌的以黏液为主要成分,起保护细胞免受细胞外物质的侵害和润滑剂作用,为分子量40万以上的高分子糖蛋白。最近研究表明,部分粘蛋白可与细胞膜结合。粘蛋白是一种粘多糖和蛋白质分子结合成的复合蛋白质,酪氨酸4.2%,主要存在于α1-球蛋白和α2-球蛋白部分。粘多糖往往是由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甘露糖、岩藻糖及诞酸组成。
风湿热及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风湿活动期血清粘蛋白含量升高。血清粘蛋白同CRP、血沉一样是提示风湿活动的非特异指标,此三种指标在很多其他疾病中也可升高。血清粘蛋白增高还可见于肿瘤(尤其是女性生殖器肿瘤)、结核病、肺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但血清粘蛋白的连续测定对于同一病例病程转归(病变的扩大或缩小,肿瘤有无转移等)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方法学评价及问题:本法操作烦琐,实验影响因素多,精密度较难控制,血清用量大。
4.α1-酸性糖蛋白
(1)检测方法:免疫比浊法。
(2)标本:血清。
(3)参考值范围:0.47~1.25g/L。
(4)临床诊断价值与评价: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glucoprotein,α1-AG)临床应用价值与粘蛋白相似。
(5)方法学评价及问题:粘蛋白是氨基己糖含量大于4%的糖蛋白,电泳位置在α1和α2球蛋白部分,成分复杂,分类和命名尚未统一。α1-AG又称类粘蛋白,也是含氢基己糖大于4%的糖蛋白,电泳位置在α1球蛋白,现一些具备特定蛋白分析仪的实验室,已在这类仪器上用免疫比浊法测定α1-AG来代替粘蛋白测定。这两种蛋白组成成分相似,但因测定方法不同,而使两者所包括和覆盖的蛋白质种类有所差异。
5.血清蛋白电泳
(1)检测方法;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琼脂糖凝胶电泳、淀粉胶电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
(2)标本:血清。
(3)参考值范围:白蛋白:35~52g/L,57.0%~68.0%(占总蛋白百分比);旷球蛋白:1.0~4.0g/L,1.0%~5.7%;α2-球蛋白:4.0~8.0g/L,4.9%~11.2%;β-球蛋白:5.0~10.0g/L,7.0%~13.0%;γ-球蛋白:6.0~13.0g/L,9.8%~18.2%(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丽春红S染色、直接扫描法结果)。
(4)临床诊断价值与评价:血清中有白蛋白、α1-酸性糖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脂蛋白、α2-巨球蛋、α2-脂蛋白、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对这些蛋白组分进行定量测定,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具有重要价值。正常人血清中各种蛋白质浓度的差别较大,所以在许多疾病时仅表现出轻微变化,往往没有特异的临床诊断价值。但若有活动性风湿热存在,血清α2-蛋白明显升高,血清蛋白电泳可作为诊断风湿热活动性的辅助指标。